2021年11月25日🚣🏽♂️,意昂3社會學、社會工作🏃🏻♂️➡️🚏、人類學🖖🏻、民俗學等專業同學👭🏻👩🏿⚖️,跟隨著專業策展人、藝術社區建設者王南溟老師一起走進了位於東昌路的東昌小區,去探索“藝術進老舊社區”的實踐🍲。
近年來,王南溟老師致力於建設“藝術社區”⛸。此次,他在東昌小區創新性地將三星堆、龍門石窟等優秀藝術文化以攝影展等形式進行展出👩🏼🎤🍄,將老舊社區逐漸變為“藝術社區”🖌;而在這個過程中🌃,來自美術意昂3、文意昂3、意昂3体育各專業的學生共同研討🦾,以“藝術社區”探索為平臺✍🏽,突破學科的藩籬,不斷探索新文科建設。
東昌路是一條獨具特色的街道,在這裏,抬頭就是頗具現代氣息的“三件套”——環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廈和上海中心大廈🩰🥛;低頭卻是老舊的小區和古樸的街道。歷史與現實在這個時空中交錯🧘🏻、碰撞🌅,一幅關於浦東記憶的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在王南溟老師的帶領下,我們沿著東昌路開始了今天的探索。剛出門時,王南溟老師指著“三件套”對我們說,這裏的老居民不管它們叫“三件套”,而是把它們叫作“三座大山”,這風趣幽默的比喻一下就拉近了同學們和王老師的距離,也打開了王老師的話匣子。
我們首先踏入了一座位於繁華交界口的大樓——東昌大樓,探索樓道中敘述一個時代的藝術展👮🏿。在前往東昌大樓前我們一直在思考,社區💂🏿♀️,或者說這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東昌大樓為什麽會這麽“大度”地將走廊這樣一個公共的空間讓出來,來進行一個看起來很不和諧的“藝術展”,這種“藝術”對於老舊社區來說又意味著什麽呢🌮?當從七樓電梯下來時,我們的疑惑似乎已經得到一部分解答🧙🏻。


這個藝術展裏的照片都是一位名叫趙解平的戰士提供的,最引人矚目的是一個根據照片復原的瞭望塔模型。這名戰士以前是個文藝青年,喜歡用照片和文字記錄自己的生活,也許他也沒有想到😌,自己隨手拍的照片在幾十年後竟成了人們研究浦東發展史的珍貴資料。王南溟老師為我們講解到:這個藝術展是不可復製的🧑🎨,因為它的地理位置具有特殊性☸️🥩,它沒有辦法被搬到其他的地方。以前的東昌消防隊就在窗外的這個位置🚹,現在我們在樓道裏掛了照片😞,利用了窗外獨特的布景,兩相對比,歷史和現實就這樣交織在眼前了🥈。該展顯現出一個五十年代浦東最高點——東昌消防隊瞭望塔的興起和倒塌,也是一個陸家嘴的記憶史😤。一開始很難想象在一個具有年代感的舊樓道內有怎樣的藝術氛圍。但看到交錯著的窗外的景和窗旁的影像和模型時,時代的變遷由過去的黑白照片和窗外飛馳而過的車流組成,帶來了時空重疊之間的穿梭。樓道裏精心布置了燈光,使樓道呈現出專業美術館的樣貌🗒🫃🏽,樓道裏曲折的動線也帶給人豐富的觀展體驗👯。其中最為巧妙的來自於該展布置的高度——七樓,正呼應著當時東昌瞭望塔的高度,透過窗戶又在視覺層面體會了一番走進照片裏的錯覺。


從東昌大樓出來後,王南溟老師並不是直接帶我們前往星夢車棚,而是帶我們逛了逛這條東昌路。一路上🫃🏻🚋,王老師大到筒子樓🐘、小到街邊一家鴨血粉絲店都對我們細細介紹。聽完充滿煙火氣的介紹後,我們仿佛已經在這條街道上鮮活地生活了幾年🧘🏿♀️。站在東昌路的十字路口很難不去關註不遠處矗立的上海“三件套”🤽♀️,但在它們之下,又是我們即將前往的老舊小區🦻🏼👨🏻🦲,對比陡然而生。走過斑馬線巨大的一幅壁畫跳入我們視線,再往前走又是詼諧可愛的一段矮墻壁畫🧇,原來都是藝術進社區的傑作。王南溟老師領著我們往社區中去🤌🏿,突然指著一面長長的白墻告訴我們:“物業說這塊地方也是我們的創作空間🧳。”我們心想,謔,好大方的物業🪡,好大方的居民。

“滴🤸🏿♀️,人臉識別成功”——進入星夢停車棚還需要智能的人臉識別,王老師解釋道這是居民要求設置的,提高居民和車輛的安全性🚴🏽,這也為展覽設置添加了一絲神秘的氣息🚼。走進星夢停車棚,左邊擺放的是三星堆的展覽圖架💆🏿🌷,右邊便是即將開始布展的區域♛,本次主題是“龍門石窟圖片展”。經過前期的測繪,今天的工作即是布置展覽,將龍門石窟的各種樣式的畫懸掛在合適的位置,利用專業藝術展覽的技術要求,白墻為底,配上基調為白色的圖片,與停車棚更為相匹配;龍門石窟的照片的擺放位置既要考慮車輛擺放位置高度,做到不影響居民停車,又要考慮藝術展覽的成功性,這是依靠於設計師和工作人員的高度配合和良性溝通完成。這裏圖像齊全,有“飛天”⚈、“菩薩像”🔅、“佛像”以及“護法”等,圖片清晰度高👩🏿🦲,再加上藝術燈光👨🏻🚀,相信未來會給居民帶來良好的視覺效果,猶如親臨現場觀賞。

為什麽社區會將公共空間用作照片展🔎🧑🎨?為什麽三星堆和龍門石窟照片進社區活動能夠開展如此順利🐦⬛?我想有一個詞可以說明🧟♀️😥,那就是“意義”🫄🏼。不論是與暸望塔高度相當的東昌大樓7層,與窗外景色對應組成獨一無二畫面的新舊浦東景色對比🧑🧑🧒🧒,還是星夢車棚內“突圍式設計”🆖🧖,它們凸顯出“藝術動員”的絕妙意義才是最為珍貴的😕🥦。布展過程中的很多小細節都是通過居委會書記召集居民討論的結果,“專業問題專家處理🐕🦺、基礎問題居民討論”已經成為他們之間的默契,從原本簡單的居民停車棚中看到美好生活與美好社會的希望,這或許就是社會學能夠再思考的地方。

經過了今天在東昌路的體驗,同學們去探尋記憶,去感知歷史,去聯系社會學與現實👱🏼♀️,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任何一個學科都不是完全獨立的個體,而是和其他學科不斷融合、交叉,與現實不斷碰撞而形成的。這兩個小小的藝術展背後有社會學、文學、美術的相互配合🧩,也有居民的贊成與支持👐🏿,從它們的成功中能夠窺見社會的人文意識正在覺醒💪,而這也正是“藝術社區”不斷推動新文科建設的實踐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