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21pt"><span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50%">2019</span><span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50%">年11月2—5日💆🏿,由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主辦😎、山西醫科大學承辦的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2019年會暨新時代我國社會工作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山西太原順利召開。本次年會以“新時代我國社會工作的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我</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0%">院2018級博士研究生韋麗明🪰、2019級社會工作碩士張贊🏊🏼♀️、郭國玲🛌🏼、張馨予4位同學受邀參<span style="COLOR: black">加年會👨🏼🏭,並在不同分論壇作相關匯報。</span></span></div>
<div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21pt"><span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50%">在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2019年年會首屆研究生論壇中🤽🏼,韋麗明同學以生命歷程理論為基礎🌙,探討生命歷程與兒童留守經歷的連接、留守兒童弱勢積累生成機製和弱勢積累對兒童產生的經濟貧窮、能力不足、生命角色錯亂、弱勢代際傳遞等負面影響。簡述了弱勢與動態貧窮的關系和貧窮代際傳遞的路徑,並根據個案研究和其他文獻總結🚣🏻,提出緩解農村留守兒童弱勢積累的展望🏃🏻🪰。張贊同學從空間方面入手🥍,以微觀權力為理論指導,對於“法律孤兒”的生存現狀做了分析,發現其物質空間作為權力行使的場域工具存在狹小不足的問題,“法律孤兒”長期生活在高度封閉的環境之中,村內的一切都有著嚴格的標準與要求🥈,生活空間充滿禁製;社會空間受到明顯壓製並伴有階層等級現象,個人隱私得不到保護,發展空間得到限製🪨;心理空間處於空洞孤獨狀態👮🏼🧭,與相關個人或組織的關系相處存在障礙,親屬關系逐漸疏離、照顧關系存在明顯差異👈🏿、在朋輩關系中被邊緣化等,生活空間缺乏熱情與關愛🏋🏽⬜️。</span></div>
<div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21pt"><span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50%">在分論壇(6)政策發展與人才培養上,郭國玲同學分享的主題是“博弈分析中臨終關懷該何去何從”。現代醫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醫生成為臨終患者的“救命稻草”🙍🏻♂️,在生命的最後階段選擇不惜一切代價地救治,忽視自身的真正需求🔚。在此背景下,建立醫患博弈模型,分析雙方的決策行為,得出在面對疾病無法治愈、死亡即將來臨時,初次博弈分析中醫患雙方遵循個人理性原則進行決策,博弈分析的納什均衡是:P<sub>1</sub>-C<sub>1</sub>,(M,P<sub>1</sub>+C<sub>1</sub>)🫦🧑🏿💻,即醫生選擇“發布指示,命令患者”,患者選擇“接受積極治療”。在模型中引入“道德力量”因素後進行分析,模型發生轉變,形成的納什均衡是:醫生選擇“解釋疾病🍻,列出方法”,臨終患者及其家屬選擇“接受積極治療”🚾。針對分析結果提出建議:理念先行🖐🏿,普及現代生死觀的教育;加強醫療團隊的教育與培訓;國家和社會層面整合資源,推動臨終關懷本土化。實行上述建議,以期可以推動臨終關懷政策的發展,使博弈結果產生改變,實現醫生選擇“提供咨詢,共同決策”🧑⚖️,患者選擇“接受臨終關懷服務”。</span></div>
<div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21pt"><span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50%">在分論壇(7)新時代的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上,張馨予同學針對我國老齡化加速💪🧑🏻⚕️,家庭養護功能的弱化🈲,市場上獨立存在的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無法滿足老人既要生活照料又要享受醫療服務的需求的社會大背景,與現場的主持人和老師分享了社會工作介入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路徑的相關主題內容✔️。在分享過程中,張馨予結合了重慶萬州某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發展的實例,探討了重慶醫養結合養老存在的困境,從微觀🧑🏻🦼➡️、中觀、宏觀層面提出了符合重慶本土化特色的路徑對策。</span></div>
<div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21pt"><span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50%"> 4</span><span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50%">位同學通過參加此次盛會,切身體會和學習當代學術大師以及與會專家學者家國情懷與學術精神,獲益匪淺🚁,開拓了新的學科視野,為今後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視角與思路。</span></div>